将电路板面向操作者倾斜搁置,烙铁头工作面靠到被焊零件引脚和焊盘上,同时将焊丝送向三者交汇处的烙铁头上,使其熔化,熔化的焊锡会马上流向并填充它们之间的空隙,使热量迅速地传导过来,很快地将被焊物升温。由于焊锡丝有焊剂芯,同时熔化的松香焊剂会流浸到焊接区各金属物的表面,起到焊剂的种种作用。
随后,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时,扩散发生,焊锡浸润被焊物表面,开始形成焊点。然后,移动烙铁,焊点完成,撤离烙铁,冷却凝固等等,但由于焊锡丝中的焊剂量有限,如果被焊物的可焊性不是非常好,往往在焊点还没有完全形成以前焊剂早已被蒸发干净,使焊锡表面氧化变色而无法继续焊下去。为了得到新鲜的焊剂,不得不再送人一段锡丝,让焊丝中的焊剂流出来补充,而这样一来又使得焊锡液滴的总量过多而要用烙铁从焊点的下面将多余的焊锡带走抖掉。有时遇到较难焊的焊点,就必须再三送人焊丝,接着又抖掉多余的焊锡,直到真正的焊点形成。
为了提高焊锡丝的利用率、尽量缩短焊接时间,可以将开始送人的焊丝分成两部分进行:首先直接向烙铁头送一部分,用以填充间隙,加大烙铁传热的接触面,启动整个焊接过程。当被焊件热起来以后就不失时机地转到烙铁对面的一侧,直接向元器件引脚和焊盘送入另一部分焊锡丝。这样,焊锡丝就起到了引导焊点形成的作用。即可以免去烙铁两边来回移动的动作,又可以让对侧的金属及早地涂上助焊剂,避免升温引起的氧化作用。这是较熟练时的操作手法。
操作要领仍旧是:‘始终带着焊剂液膜操作,让焊锡在凝固以前总是处于晶莹发亮的状态。’因为焊锡液滴变哑色就说明表面一层已经氧化,已经不是金属,在焊接温度下不会熔解,隔着这层固体杂质,金属间的浸润扩散将无法进行。
两种焊接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得到,一个有着完美合金层的真焊点。实际操作时在第二种手法中往往掺和着第一种手法。 |